中国宗族制度小史


作者:吕诚之著

出版时间:1929

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数:80.0

简介

1929 年版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是一部研究中国宗族制度的重要学术著作,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家族文化提供了关键视角,在宗族制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开创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下是其详细信息:

版本信息


  • 作者:吕思勉。
  • 出版社:中山书局。
  • 出版时间:1929 年。

书籍内容


  • 追溯宗族制度起源
    • 从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态开始探讨,分析了早期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血缘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阐述了宗族制度的萌芽状态。研究了在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中,家族关系的特点和演变,以及这些早期形态如何为后来的宗族制度奠定基础,例如母系氏族社会中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组织形式,以及父系氏族社会中父权地位的逐渐确立对家族结构的影响。
    • 探讨了宗族制度在古代历史进程中的逐步形成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其的作用。分析了古代部落联盟、国家形成过程中,宗族如何与政治权力相结合,如夏、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与政治统治的关系,以及在经济活动(如土地分配、生产组织等)中宗族所扮演的角色,揭示了宗族制度在古代社会中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 梳理宗族制度发展脉络
    • 系统地阐述了宗族制度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在先秦时期,详细描述了宗法制度的完备形态,包括大宗、小宗的划分,嫡长子继承制等核心内容;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宗族制度与封建官僚制度的相互影响,如察举制、征辟制与宗族势力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兴起使宗族制度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士族的家族谱系、门第观念、政治特权等;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推行对宗族制度的冲击以及宗族内部结构的调整;宋元时期,理学思想对宗族观念和宗族组织的影响,如强调家族伦理道德、族谱编纂的规范化等;明清时期,宗族制度在民间的进一步普及和强化,如祠堂的大量兴建、族规家训的完善等。
    • 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革、政治制度变革、思想文化发展等因素如何推动或制约宗族制度的发展。例如,政治上的朝代更迭、中央集权的加强或削弱,经济上的土地制度变革、商品经济发展,文化上的儒家思想的演变、宗教传播等对宗族制度产生的影响,展现了宗族制度与社会整体发展的紧密联系。

  • 剖析宗族制度内涵与功能
    • 深入研究了宗族制度的内涵,包括宗族的组织形式、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家族权力结构等方面。阐述了宗族内部的层级关系,如族长、房长等家族管理者的职责和权力来源;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如尊长抚幼、互助互济等传统规范;以及宗族祭祀、族谱编纂、家训传承等文化活动在维系宗族团结和传承家族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
    • 探讨了宗族制度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在社会方面,宗族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基层社会的作用,如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协调家族与外部社会的关系等;在经济上,宗族拥有共同财产(如祭田、义庄等),对家族成员进行经济救助、支持教育等,促进了家族经济的发展和延续;在文化方面,宗族是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传统道德的重要载体,通过家族教育、礼仪规范等传承儒家思想和地方文化传统,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学术价值


  • 开创宗族制度研究先河
    • 该书是中国较早系统研究宗族制度的著作,具有开创性意义。它为后来的宗族制度研究奠定了基础,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启发了众多学者对中国古代宗族制度进行深入探讨,推动了宗族制度研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 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纵向梳理,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后来的宗族制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 提供历史研究新视角
    • 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通过对宗族制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基层组织运作、社会关系网络、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 丰富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容。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宗族祭祀、族谱、家训等文化现象的研究,为中国文化史、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